Creative: Himeji Leather
姫路皮革:繼承日本傳統製法的白鞣革守護神
出自2008年出版「日本皮革 1月號」
至今為止相傳至姫路的「白鞣革」已快濱臨絕跡,若以相撲比喻,幾乎已是腳掛在德俵的狀態。姫路是日本白鞣革的發源地,這段歷史可回溯至平安時代末期。此種鞣製手法的最大特徵是製程中不使用藥品,應用河川水量及棲息於那裡的細菌、鹽、菜籽油進行鞣製。使用藥劑的鞣製手法只需要1個月就能完成鞣製,白鞣革則需要2〜4個月。
因為白鞣革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並投入精力,使得姫路多數白鞣革工作室接序轉為使用藥劑進行皮革鞣製。而白鞣革的「白」,指的是鞣製後皮革的顔色。白鞣革的鞣製手法會使皮革呈現淡淡的乳白色,成為白鞣革最大的特徵,這也是為何無法完全被鉻鞣手法取代的原因。
與森本先生一起走過半世紀以上的歲月。白鞣革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當然不只是這樣。正因為在姫路當地仍有許多堅守此種鞣製手法的職人,我們才能在現今還能看的到白鞣革的皮革產品。職人森本正彦先生正是繼承古早流傳而來的技術。我們也請教他能夠如此堅定守護此技術手法的原動力。他說,「我想可能是因為父親擁有絕湛的技術吧。如果我想要追上他並超越他的技術,便不能再使用別的方法。不斷繼續堅持的決心和真心,大概是讓我能堅持不懈至今的原動力」
如職人般木訥不擅言辭的森本先生。採訪時是在鞣製的空檔,無法看到實際作業流程。「彼岸花在開花時河川的水溫較高,不能放入皮革。當進入鞣製作業後,必須持續進行中途不能休息。必須一直顧著河川中的原皮,1分內在水中至少要搖動20〜25次」
與森本先生一起走過半世紀以上的歲月。白鞣革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工作室前有市川流過,森本先生是在市川的淺灘鞣革,常常會碰到無法預期的狀況。森本先生說今年特別辛苦,因為水溫太高了。浸在河川後,常有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時候,這時只得想著,「和河川商量一下」,必須判斷最適當的時機。「遠遠的快雷陣雨時,在漲水之前便可從川石的聲音知道。因為漲水會帶來砂和泥,若進入皮的毛孔會傷害皮革。為防止這件事發生,只能將皮革趕快翻邊,這也是很不容易的事」。 我們拜託森本先生,希望能重現工作室的作業現況。手上拿著幾乎已快完工的白鞣皮革,森本先生開始作業。
樫木的前端有著如同刀片般金屬片, 將銀面向上擺置,開始進行拉伸工程 。受訪時森本先生溫厚的表情,一投入作業後眼神便銳利起來。其作業力道讓人無法想像已是68歳,以快速的動作不斷拉伸皮革銀面。經過一陣子的作業後,接著用全身力量來拉伸皮革,所有作業皆需要以大量勞力進行。完成的皮革,也因付出的勞力獲得相對應的價值。如此的柔軟,如此的美麗,並沒有進行任何塗裝,皮革整體竟呈現出帶有淡淡綠色的白。
「這種皮革的優點是,經過日曬也不會曬黑,反而會越來越白。採用這種鞣製手法是有原因的,越用越白就是最大的特徵。在別的地方是找不到的」帶著驕傲神情的森本先生這麼說著。
左)作業時削下的的皮革屑。如同在研磨皮革。
右)使用50年以上的拉伸棒。捲起皮革研磨,使皮革表面呈光滑狀。
就像之前所說,能繼承白鞣革的人非常少,森本先生也一直在擔心後繼無人的問題。但現今卻有所轉變,也許會有人願意繼承。寡言少語的森本先生說,最近女婿常過來幫忙,也許之後能夠傳承此項技術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千年以上相傳的姫路白鞣革歷史可能就不會因此中斷,能夠再繼續傳承下去。
白鞣革擁有的獨特色澤及堅窂性,常被使用製作成盔甲或馬具、太鼓等武具。近來更因高歷史價值,因其皮革素材的實用性及魅力擴大辨識度。也有以森本先生製作的白鞣革「姫路靼」做為包款名稱的產品。
一度腳已掛在德俵上,差點在主舞台被推出圈外的白鞣革。現今因為環保趨勢,反而捲土重來大受重視。
於作業台上放置皮革,進行銀面的拉伸,不斷重覆製作白鞣革的相同作業,使皮革呈現出美麗的「白」,其中作業的繁複性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。